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有这么一个案子,原本警方因为线索短缺,久久破不了案,可谁都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一封匿名信却揭开了整个案子的谜底,而写这封栽赃他人匿名信的人,正是这个悬案的犯。
原本想要栽赃他人,没想到反而将自己暴露了出来,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疏而不漏。
1999年8月16日,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一个普通村民——李狗娃,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来信,看完信之后,李狗娃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封信里面,提及了自己已经失踪了三年的舅舅——韩宝,信里面说,韩宝已经被人杀死,尸体就埋在在韩宝家专门藏放红薯的地窖里,更令李狗娃震惊的是,信中还明确告知杀死自己舅舅的人,正是本村的宋某某。
人命关天,李狗娃读完信后,没敢耽搁片刻,便急匆匆地带着这封匿名信去公安局报案鸣冤。
当天接案的是卫东区公安分局,拿到这封信之后,局长和政委及负责刑侦的副局长李伟传看之后,众人脑海中都不由地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三年前那个没有侦破的案子可能有了破案契机。
因为别看这封神秘兮兮的匿名信,没头没脑的,但里面的内容却和当年的案子有着相当惊人的契合和突破,提供的线索、埋尸位置更是让人不由地觉得,这个写信的人绝对是个知情者。
随后,卫东区公安分局便成立了以李伟为组长的专案组,分成两组人马,迅速开展行动。
兵贵神速,专案组首先派出的第一路人马便是负责抓捕匿名信里提到的犯宋某某,会议刚开完,们便开始了秘密行动,对犯罪嫌疑人展开重点监控。
第二路人马由李伟带队,鉴于首先要确认举报信的真实性,李伟便开车带着法医及挖掘队,拉上李狗娃赶往东高皇乡上韩村韩宝的住宅。
这一路上,李伟在脑海中,不停地回忆、梳理着三年前的那宗失踪案。
陈年悬案
1996年9月23日晚,村民铁匠韩某成因为去给韩宝送东西,却发现韩宝人不在,家里大门也是虚开着,门板还被拆掉了一半。
当晚心觉奇怪的韩某成便将此事告诉了村委会,村委会随后派人去查看了一下,认为韩宝家肯定遭了贼,随即报了案。
当时的刑侦负责人,分析查看了韩宝家里的现场,没有什么翻动的明显痕迹,也不像是被盗的样子。
但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屋主人韩宝竟然也不见了。
当事人韩宝已经60岁,却因为个人经济条件问题一直未婚,因为屋主人始终处于失踪状态,而且家庭情况很一般,当时的刑侦负责人随后一合计,主观上认为谋财害命的可能性比较小。
当时的案情分析偏向于:
一个老单身汉不知道出去哪儿晃荡,然后家里来了贼娃子,这窃贼一看这韩宝一破家,除了几件旧衣烂裳,就是几个陈木柜子,确实没啥东西偷,然后就走了,临走窃贼觉得不能空手而回,就顺走了一扇木门当柴火。
当时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便是,韩宝去了哪里,就算是跑到啥地方瞎混,或者出去打工了,可怎么问了一大圈,就是没有人知道呢?
案件一时扑朔迷离,陷入困境。三年过去了,当事人韩宝失踪之后,一直没有再出现,此案遂成了悬案。
发现尸骸
在李狗娃的引导下,李伟一行人来到了韩宝家故宅前。房子不住人本来就容易朽坏,三年过去了韩宝的家被风雨冲塌,就剩下满地烂瓦,断壁颓垣,很难还分得出哪儿是哪儿?
随后在村民的帮助下,整理许久后,众人终于在入夜时分找到了地窖的大概位置。
专案组工作人员随即打开车灯,拉上电线,经过一番艰苦挖掘后终有所得,首先挖出了一个烂条絮床单,紧接着挖出来一个头颅骨,然后是已经霉烂的蓝色长袖衬衣和骨架,以及一些碎骨。
李狗娃在看到这个霉烂的蓝色长袖衬衣的第一眼就痛哭流涕,哭着说这肯定就是他舅舅。
随着挖出来的死者裤子及钥匙扣等东西,以及从遗骨判断死者大致身高体型,其余来帮忙的邻居村民们也认为这很像韩宝。现场法医结合生物物证学对这具遗骨进行了鉴定:
死者超过50岁左右,身高1米7左右,最终警方综合所有资讯和证据进行分析,确认死者就是韩宝。
作案动机
失踪的韩宝找到了,但已经变成了一具白骨,最痛心的自然还是李狗娃,也就是韩宝的亲姐姐。
不久,李狗娃在母亲及其他亲人的要求下披麻戴孝给韩宝补办了场丧事,把韩宝的骨殖给重新下葬了。事情也逐渐慢慢传开,又穷又老的单身汉到底是得罪了谁,落得如此下场?“可怜啊,一辈子孤独受穷”,“被人杀了还不知道杀他的是谁”,乡民们一时议论纷纷。
“韩宝这个人命苦”“造孽......”
事情传得沸沸扬扬后,专案组这边压力也越来越大。
根据走访材料,村民们对韩宝生前的评价都挺不错,基本上认为他算是个热心爱帮助的鲁直汉子,没听说跟谁有过结。专案组翻查了1996年刑侦人员留下的案件卷宗,韩宝家里当时并无斗殴痕迹。
专案人员想来想去,嫌犯能不经意间杀死韩宝,并藏尸地窖,而且没有现场打斗痕迹,说明韩宝是被熟人偷袭,不然一定会挣扎。
另外,虽然韩宝家里没有被翻动的痕迹,但是根据村民反馈,案发后,韩宝家里的三头耕牛不见了。要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耕牛可是宝贝,三头牛能值大价钱。
作案动机最终清楚了!
谁是嫌犯
专案组首先甄别了匿名举报信里面的宋某某,不久基本排除了她的嫌疑。
专案组传唤宋某某来到了警察局后,经过调查询问,认为犯罪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宋某某是个低调本分的农村妇女,韩宝失踪时已结婚并有两个孩子,和单身汉韩宝并不熟悉,几乎没有来往,而且她是个弱女子,杀死一直耕田的老农民韩宝再拖动掩埋尸体,似乎不具备这样强劲体力。
同时嫌犯曾偷着卖掉3头耕牛不让人知晓,也是需要一定人脉的。
宋某某为人蔫了吧唧的,看起来就不善言辞,不像是能单独完成这一系列事情的那种人。专案组最后的结论是,虽然不排除宋某某是否参与此次谋杀案,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她作为主犯单独作案的可能性暂时可以排除。
然而,一切还是要落到她身上,因为毕竟她被举报。如果不是宋某某杀的人,那么可以明确推断,举报她的人跟她有仇。
随着这个指向顺藤摸瓜,很快发现宋某某的前夫韩法岭有重大作案动机。此人有犯罪前科,嗜好,至今欠一屁股赌债,最关键的是此人曾卖过耕牛!再结合宋某某因为不耻跟韩法岭这样经常家暴而且把家里输得的赌棍混日子,主动提出离婚后还带走了一双儿女,让韩法岭非常难堪。
韩法岭为此深恨自己的这个前妻宋某某。他举报宋某某也就是想让宋某某官司缠身,最终坐牢甚至背负的黑锅而丧命。
一切的证据推理都指向了韩法岭,即将大白,但是专案组也很苦恼,一切虽然都是合理推断,但他们苦于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匿名信上的字迹又不是韩法岭写的。加上案发后三四年过去了,再无法去现场找寻指纹及其它生物学证据。
狡猾死硬的犯罪分子
很快,犯罪嫌疑人韩法岭被传讯到公安局,们开始问讯韩法岭,这个老滑头来了个一问三不知。他偏着头坐着,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看着审案的。带着他老农民的呆木神态,一个劲地装糊涂。办案人员经过详实的调查后,把他曾经卖几头耕牛的买主和时间都摊出来之后,他终于开始有些慌乱,但是依然强作镇定,能抵赖还是继续赖着,含糊其辞。
“你不能拿我曾经买卖耕牛的事情联系到我吧”
“那你怎么解释,就在韩宝失踪没多久你就卖耕牛吧”,“而且刚好三头”
“我就是做个转手生意而已,牛是我从其他人手上买的”
“跟谁买的...什么时间,多少钱....”“跟谁买的,时间过去那么久,我哪里还记得呢”
“再说呢,你们怎么证明我卖的牛就是韩宝家的三头牛呢”......“警察同志,你们要讲道理,说我,有没有人证,物证?”
虽然没啥文化,但是这个韩法岭非常不简单,话说他曾因为诈骗罪被判刑七年,精明异常,反侦查能力很强。
冷不丁们碰到了对手,韩法岭就静静地喝水,任你们怎么义正言辞、旁敲侧击就是不动声色,该说的不该说的通通不说、少说,不承认不怄气,安安静静地坐着,顽固得不行,他喜欢不时抽根烟,而且抽之前跟先礼貌地申请一下,摆摆手,笑一笑,一副哈着的样子。
审讯经验丰富的老们硬是拿这个刺儿头没办法。
重大突破
专案组再次犯难,一番研究讨论后认为警方必须有直接的证据,否则当前这个干过诈骗的嫌疑犯韩法岭如此冥顽不灵,肯定会来个抵死不认。
这封匿名信自然是突破口,但是字迹却明显不是韩法岭的,比对之后就能看得出来。而且韩法岭说他自己文化低,不会写信,一味撇清自己。
不过,专案组也知道这封匿名举报信信肯定就是嫌犯托人写的。那么攻下韩法岭这个山头的关键在于找到写这封信的人,一旦找到这个人,不容他韩法岭再抵赖。经久排查案情,在审讯室里跟嫌疑犯耗着,办案人员也感觉十分疲惫,但是同时专案组并没有一点松懈的念头,反而是一股子劲冒上来,跟韩法岭卯上了,决心一定要找到这条核心证据。
此前,专案组发动办案人员一度在韩法岭所在东高皇乡及周边反复询问,摸底排查,就是没找到代写这封匿名信的人,一度十分丧气。
随后,专案组扩大了搜索面,这次面向整个平顶山市,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专案组组员在平顶山市中兴路找到了代写此封书信的人。根据代写书信的人对韩法岭个人照片的指认,确认就是该嫌犯委托写的这封信。
直接的人证找了出来,至此,韩法岭再也无法抵赖!
回溯
在铁的事实面前,他的心理防线轰然崩塌,终于交代了案件的一切来龙去脉。韩法岭跟同村的韩宝原本比较熟悉,日常他偶尔也来韩宝家串个门啥的,因此也了解韩宝家里的状况。
在1996年9月1号,韩法岭再次在输了精光,心灰意懒的他不知道回去如何面对老婆孩子。经过韩宝家时,突然想起来韩宝家有三头耕牛,便打起了歪主意。
心里一个声音响起:“韩宝一个单身汉,杀了他也不会有人知道”,“杀了他之后再偷着把三头牛卖了,那可是大价钱”“嗯,就这么办”。魔鬼的声音回响着,在不断他,终于让韩法岭丧失了理智。
“匹夫无罪,有牛其罪!”。穷单身韩宝的命运就此注定。
9月2号晚9点,韩法岭怀揣着一把刀,装作若无其事地一样去韩宝家串门。韩宝那时正在门口烙馍,见到韩法岭来了,就善意地打了个招呼。韩法岭为了不露馅,也客套了一两句话,“宝哥,烙馍呢。”“我过来抽根烟,顺路和你唠两句”“嗯,你坐,等下给你倒杯水喝”“不急,你先忙,我不渴”。
韩宝翻着馍边聊着,他哪里想到韩法岭是来杀他的。
“还是宝哥你过得爽快,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韩宝笑笑,然后侧身绕过去继续翻馍。“哪里啊,你有儿有女,将来日子好......”.话没有说完,韩法岭一个起身追步,左手捂住韩宝的嘴不让他发声,右手一刀捅进他的身体。
确认韩宝死了后,韩法岭便进屋找了个床单,他先把血迹擦干。然后用这个床单裹住韩宝尸体,扛着进了地窖,然后挖坑把韩宝尸体掩埋了。埋完之后,他又再次处理一下现场。
随后,他锁上韩宝家的大门回了家。在后半夜韩法岭又偷偷跑出来,进了韩宝家后院,把三头耕牛偷偷卖到了宰牛专业户。韩法岭为了掩人耳目,为了让警察追查不到自己,他在乌漆八黑的晚上硬生生牵着三头牛走了三四十里路。
同时为了让这家宰牛点的老板为此事保密,三头耕牛仅卖出了2100元,低于当时市价很多。自然,卖完之后拿到的赃款又再次被韩法岭输在了。一切的疑点都清楚了,等着整理完口供后,专案组的同志们终于松了口气。
奇葩的报复思路
刑讯完成,韩法岭低头服罪签字画押之后,神情很是沮丧,眼神中终于露出了愧悔。
“韩宝一直挺待见我的,我居然杀了他,我真的不是东西,不是人”。审案的问他为何通过写匿名信给李狗娃,而没有把信件直接邮递给公安局,绕了这么大个弯弯来报复前妻宋某某。
韩法岭说:李狗娃毕竟是韩宝外甥,平常做人也比较粗莽,遇到这事肯定会特别气愤,极有可能就往前冲,揪住死咬住前妻宋某某。这个死女人当年跟我离婚,弄得老子日子过不下去,现在让她吃人命官司,遭点报应。
韩法岭一边回答着的话,一边不忘记恶毒地自己的前妻。他又补充了一句,说把的脏水泼到前妻宋某某身上,宋某某这个人这么木呆,肯定无法替自己辩护,就算最后不被警方抓起来偿命,也肯定会吃官司,会背上恶名,这样以来也就能起到报复的作用。
至于最后警方根据线索破案,自己的罪恶行迹被揭露,韩法岭说自己完全没有想到。他认为案子过去三四年了,当时就没有直接证据,也从没怀疑到自己身上。现在韩宝尸体都烂掉了,作案现场现在就是个半倒塌的破屋,警方无论怎么样也没法再找到什么证据,因此韩法岭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最终专案组居然在几年后还能组织证据链,破获了这个案。
可笑的是,韩法岭一直颇自负,自诩聪明,认为他就属于小品里赵本山那种具备超出一般世俗农民的才智。因此总想表现表现,前番他因为诈骗被关进去七年,仍然不思悔改,这次想出来个阴招,想利用匿名信来算计自己的前妻,却最终把自己装了进去,落入警方的罗网中,这真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他认为自己这回写匿名信栽赃的计划很到位,环环周密,一定能让前妻宋某某栽个大跟头,然而这个奇葩的报复方法却成功地引起的警方的再次注意,最终韩法岭的恶迹终于现行,可谓成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正义或许迟来,却绝不会缺席!2000年12月28日,随着河南省平顶山市郊外刑场上一声枪响,“96.9.2特大白骨案”犯韩法岭终于伏法,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披甲人在清朝可是不简单的人物,让那些罪犯一听到便会毛骨悚然。简单来讲,披甲人其实就是守护在满族祖地之一宁古塔的半野生女真土著。
特点嘛,无他,唯凶残野性尔。
严格来讲,后金大老板努尔哈赤以及其六世祖、五世祖都曾经是“披甲人”。
宁古塔,就是现在的东北宁安县,可以说是我国最冷的那部分区域了。在明代,这部分地区同样也属于明朝管辖,而管理宁古塔等东北地区,用的就是当地的女真人,例如后金的主体:建州女真,宁古塔就是建州的一部分。
而宁古塔的“披甲人”,则是当时驻守在东北边境的女真。披甲人这个词,在满清以前是代表着地位不高的“奴隶军”的,但在满清人眼里,“披甲人”则是高尚的,为什么是高尚的?
因为女真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满清的纯种八旗,例如正黄旗人数都是不多的,在乾隆年间,八旗的人数才70万不到,而当时人口早就已经破亿了,以女真作为统治种族,可想而知披甲人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披甲”一词在满语里是士兵的意思,这有可能是从汉文化中演化而来,因此和汉人眼中地位低下的“披甲”重叠。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立明朝七大罪,以八旗为根基反明。这里面,披甲人就起码占据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些披甲人有一些特点,他们都是常说的“生女真”,属于渔牧野性极其纯正的那批女真猛士,原始性强,这也是为什么明军以及李自成的闯军不敌的核心缘故。
就宁古塔而言,环境极其恶劣。清代顺治时期,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就描写过: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看,四五月份大风暴雷暴雨,夏季又是阴雨,八月开始下大雪,这环境和现在东北著名的那个旅游景点“雪乡”是一样的,而且古代只会更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生女真,和当时条件要好上太多的汉人直面战斗,汉人的胜算真的是太小了。
李自成同为苦难出身的起义军精锐或许还好点,但是明末到不行的官军是真的打不过。
直到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入主北京,再过了几年,随着局势的稳定,满清几乎确定了封锁东北这样的方针,汉人不允许进入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依旧是按照老样子,让原住民,让生女真来守护祖地,这个时候,就有一拨披甲人守卫着宁古塔,当然,他们也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和纺织,宁古塔是一个妥妥的军户大城。
再说回满清关于流放宁古塔的政策。
流放宁古塔,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去到了宁古塔,就会自动成为披甲人的奴隶,而且是终身的,除非皇帝让他们回来。
虽然说披甲人的地位不低,但是满族的行列里,王公贵族肯定瞧不起这群汉语都不怎么会说苦哈哈,但即便如此,对于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来讲,披甲人的地位都要比他们高出无数倍。
其实说到流放的问题,最怕流放到宁古塔是那些女性,或者是获罪汉人的女眷。因为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对于罪犯来说是一种折磨,但对于宁古塔的披甲人来讲,却是一种福利。女真当年入关,三光政策也没少干,女人最怕看到他们,而执行这种凶残行为的动力,就是生女真身上那种冲动。
因此清代便有了女子要是被流放到宁古塔,还不如早早,以免生不如死的说法。
披甲人的生活相对来说很枯燥,但又因为人不多,而且作为战斗力算是中高水准的那批人,清对他们还是非常照顾的。流放宁古塔,让宁古塔成为清朝的热门流放地,这其实和搞东北大建设有关。
众所周知,东北很大。我国现代工业的出生地就在东北,但在清代,因为满清政策的缘故,东北始终地广人稀,这种地广人稀达到了只要走出城溜达一圈,就很有可能饿死的程度。于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披甲人的建设压力,也加快东北的发展速度不至于落后,满清便用了流放这样的把人输送入东北。
随着顺治年一直到乾隆年间,每年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不胜数,大量汉人在那里落地生根,虽然很有可能世代都是宁古塔女真的奴隶。对于披甲人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福利政策。
而直到乾隆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后,为了加强对新疆的控制,中原的流放才开始了双向的流动,把宁古塔被流放过去的人分流部分引导了西北地区。
中原的流放政策除了汇入劳动力到东北以外,其实还一定程度地汇入文化进入宁古塔,让宁古塔的披甲人、旗丁都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因此,真的有文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他们本身是很受披甲人尊敬的。披甲人也同样明白在盛世之中,转武为文更为重要,更何况他们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武,就是一群靠狼性、凶性聚集起来的边防军。
著名的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会”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汉文人组成的文学组织,这个诗社一直到今天都仍每年被黑龙江文化组织所纪念。由此可见,宁古塔虽然苦寒无比,但是对于文人却是很友好,不仅诗社能够建立,还能一直平稳发展,这背后都不缺少宁古塔地区土著的帮衬和关照。
最后,再聊聊宁古塔披甲人的工资问题。
披甲人其实大部分时间也卸甲,搞一搞农业生产,开开荒。但他们不仅是自给自足的,他们还享有比较高的“俸禄”。和当年需要打仗才有军饷的行情不同,满清真的非常优待披甲人,例如乾隆时期,一个披甲人就能给到银两22两,粮食十五石。
这个年薪水平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朝廷的汉人官员,七品汉官左右也是这个待遇。而且这不能说是披甲人的工资,而应该是说“驻军补贴”,这补贴就能让他们保证温饱,其次他们的生产,他们的建设也是自己的。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宁古塔的披甲人也渐渐走出了这种“野蛮”、“落后”的特征形象。
同样在乾隆时期,八旗不到七十万的人口中,披甲人还占据了高达六分之一的数量,而后来披甲人也开疆拓土,不仅是满清的祖地有着披甲人抵御北方的俄国,后来还到内蒙、新疆都有了披甲人的身影。因此,披甲随着满清版图的扩张,逐渐成为了边防驻军,边防军户的代称。
不得不说的是,披甲人为我国满清时期的领土守护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的他们也越来越脱离“生女真”的范围,随着与汉人的高度接触融合,生女真也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再也不像努尔哈赤的六世祖那般,与中原高度脱节,明末时期,那一代的女真也被叫做“野人女真”是不无道理的。
因此,我们可以定性,清代流放宁古塔的政策,本质上也是一个汉化政策,只不过和清几乎全盘汉化不同的是,汉化宁古塔女真的汉人就像水龙头的水一样,被限制着流量汇入东北。
但也是如此,当初的生女真慢慢走出了大山,在山林海岸兜转了上千年,最后才看大千世界。
不过他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是披甲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历史上有哪些神秘的组织
粘杆处(血滴子) 创建者:大清雍正皇帝。 职能:皇帝直属特务机关、组织、情报组织。
康熙大帝的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在九王夺嫡惨烈的斗争中,逐渐看透了手足亲情; 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势大力强,不断向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施压, 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四王爷胤禛暗中招募江湖中的刺客,创立了一个直属于他的情报组织“粘杆处”。
粘杆处由胤禛直接管理,除胤禛与十三王爷胤祥之外,粘杆处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调遣,康熙皇帝也不例外。
粘杆处人员大多数来自于胤禛一手调教的包衣家奴和誓死效忠十三王爷的江湖高手, 在胤禛精密的布置安排下,整个朝堂的文武大臣都在粘杆处的严密监视之中, 藏在暗中并假装与世无争的胤禛,实则掌握着北京东西南北四大城区的一举一动,粘杆处是胤禛获取情报的主要来源。
粘杆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血滴子”,血滴子是一种残忍的武器,为粘杆处的标配, 血滴子的外形与清朝的“官帽”相似,以革为囊,囊内安装着数把利刀, 血滴子一旦扣在人头上,使用者在启动机括的瞬间便可轻易取人头颅, 无头的尸体不容易辨别身份,可以伪造假死、仇杀,因此受到了粘杆处的青睐。
粘杆处,顾名思义原本是胤禛府上,专门负责“粘蝉捉鸟钓鱼除虫”的服务组织,雍亲王府内有一些高大茂盛的树木,每但夏秋两季便会有鸣蝉聒噪之音,惹的胤禛不得好生休息,阴沉好静的胤禛便指派一些身手灵活的家丁操杆捕蝉, 胤禛创立粘杆处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让们在平日里化装成粘虫捕鸟的家奴,胤禛将仇家们视为“虫、鸟”足见他的格局与狠心。
传说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后,朝中政局不稳,八王一伙仍有谋权篡位的野心,为避免曾经粘杆处的元老级成员泄露机密,雍正对粘杆处展开了大规模的换血活动, 曾经为雍正办事的粘杆处成员,尽数被杀!九族皆被诛尽!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雍正皇帝去世后,深知一切的乾隆皇帝为了抹去雍正皇帝污点,便解散了粘杆处。 实际上乾隆手下的组织更加残忍……
创建者:大清康熙皇帝 职能:特种部队、组织、王牌保镖
康熙末年,九王夺嫡的大战愈演愈烈,八爷党与四爷党你争我夺,大有举兵逼宫的架势。 年迈的康熙安稳的住在畅春园中静观其变, 一方面,四爷党手下年羹尧坐镇川陕手握重权,可阻碍漠北大营的数十万兵马进京勤王(保护皇上)。
另一方面,八爷党伪造太子手谕,调换了京师防务,将保护畅春园的丰台大营掌握在自己手中,企图发动兵变逼迫康熙传位, 在千钧一发之际,康熙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杀意。
康熙传令南书房大臣张廷玉,拟制密诏“狼覃”进驻八大山庄,保护畅春园。 狼覃接旨后,率三万大军穿过丰台大营,直入八大山庄,张廷玉紧绷的心终于稍有放松。
狼覃大军作为康熙的王牌部队,不受任何军令控制,部队由康熙的心腹大臣狼覃将军指挥, 狼覃大军由八旗精锐所组成,康熙亲征准格尔时,狼覃大军作为直属禁卫军保护康熙的安全。
相传狼覃将军是康熙勤鳌拜时,保护康熙的贴身侍卫,康熙铲除吴三桂之后秘密组织了一支直属部队,作为“皇权最后的屏障”。
这支部队秘密驻扎在密云、古北口、山海关一带, 如果关内发生兵变,狼覃大军可以在不受皇诏的情况下入关保护康熙安全, 血洗任何敢于挑战康熙皇权的蝼蚁,丰台大营的六千人马在三万狼覃大军的铁蹄下,只能沦为绞肉。 相传康熙驾崩后,狼覃大军便神秘消失了……
有人说狼覃大军根本不存在,也有人说狼覃大军只效忠于康熙,康熙狼覃在,康熙亡狼覃亡……
古代君主的威严,并非全部显露在权力上, 权力者施恩情给下属,无数死士为了报君臣之恩,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护盾, 这才是帝王真正的可怕之处,燕云十八骑如此,狼覃大军亦是如此。
创建者:南宋·茅子元 职能:半僧半俗的秘密的教派、反清组织 白莲教起源于宋朝,创建者茅子元。 茅子元19岁便落发出家,信仰佛法,以教化世人为理想。但他发现的“落发出家”对有家庭、亲属且有社会责任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阻碍, 茅子元提倡“俗修”,修行者可以娶妻生子过常人生活,而不必落发出家,茅子元得到了下层民众的认可,白莲教逐渐走向组织化。
白莲教以思想为主,规定教内人员不能杀生、偷盗、、饮酒,最早的白莲教导人向善,是一个十分“正经”的教派。
到了元、明、清三代后,白莲教由于教众过于庞大,而产生戒律松懈,宗派林立的现象,且大多数教众文化水平低,所信奉的“神”有“另类”的性质, 白莲教供奉的“血佛”、“骨佛”,成为正统的所批评的对象,人们对白莲教的认知开始转变为。
清朝时期的白莲教极为兴盛,全国各地达数十万,大多数抱着“反清复明”的决心酝酿。
然而白莲教却并不能完完全全的被认定为“”, 白莲教是隐藏在封建帝王社会下的一种“病毒”, 当封建社会的“机体”处在健康情况时,“病毒”并不会产生影响, 一旦君主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时,白莲教这个“病毒”就会发作,与其说是“不如说是讽刺封建文明的一种进步。